隨著夏季逐步進入高峰,6 月的氣候在台灣通常表現為高溫、高濕與強烈紫外線的三重壓力,對臉部肌膚造成顯著挑戰。

此時,若能針對「保濕」與「防曬」同步設計每日保養策略,將有助於維持膚況穩定、預防曬傷、暗沉與細紋形成,進一步強化肌膚屏障。

 

6 月氣候具以下特性:

 

* 平均氣溫超過 30°C,毛孔容易張開、出油量增加

* 空氣濕度高,但皮膚可能因大量流汗導致表層水分流失

* 紫外線指數常達「過量」或「危險」等級,長時間曝曬可能造成肌膚損傷

 

這樣的環境條件常導致肌膚表層「油光滿面」,但實際角質層卻可能處於「外油內乾」的不穩定狀態,並伴隨粉刺、痘痘或脫屑情形出現。

 

保濕重點:調節水油平衡,選對保濕型態

 

雖然濕度高,但6月的皮膚反而更需要精準保濕。重點不在於「多塗」而是「選對」,建議如下:

 

**✔ 使用清爽型保濕品:**

避免厚重乳霜,選擇水凝凍狀、凝露型或清爽乳液,成分中含有玻尿酸、海藻萃取、神經醯胺(Ceramide)等,可提供輕盈又有效的補水效果。

 

**✔ 精簡化保養流程:**

建議早晚保養流程為「洗臉 → 化妝水 → 精華液(選用)→ 保濕凝膠」,避免層層堆疊造成悶熱與毛孔堵塞。

 

**✔ 注意「控油不過乾」:**

針對容易出油者,可選擇具控油功能的保濕產品,例如含有金縷梅或水楊酸,但避免過度清潔導致水分流失。

 

防曬守則:穩固屏障,預防曬黑與老化

 

紫外線傷害是造成肌膚老化與色素沉澱的主因之一,6 月起進入紫外線高峰期,以下是防曬的基本守則:

 

**✔ 室內外都需防曬:**

UVA(穿透力強)即使在室內也能透過玻璃侵害肌膚,因此即使待在辦公室、車內,也建議塗抹防曬。

 

**✔ 選擇清爽、不致痘配方:**

建議選擇 SPF30~50,PA+++ 以上,且標示為 non-comedogenic(不阻塞毛孔)之產品,避免厚重油膩。

 

**✔ 每 2~3 小時補擦一次:**

防曬產品會因流汗、出油或擦拭而失效,戶外活動時建議每 2~3 小時重新補擦,搭配帽子、陽傘與抗 UV 外套可提高保護力。

 

**✔ 防曬順序與保養層次安排:**

正確順序為「洗臉 → 化妝水 → 精華 → 保濕 → 防曬 → 上妝」,防曬需作為保養的最外層,才具備阻隔效果。

 

清潔與修護同樣重要

 

良好的保濕與防曬,需搭配適當清潔與夜間修復,才能達到完整的肌膚防護機制。

 

**✔ 溫和清潔:**

建議選用低泡、無皂鹼的洗面乳,早晚洗臉一次即可,避免過度清潔破壞皮脂膜。

 

**✔ 夜間修復:**

白天曝曬後,晚上可搭配含有積雪草、維他命 B5、玻尿酸的修護面膜或安瓶,有助於鎮定與舒緩肌膚。

 

**✔ 補充水分:**

若白天待在冷氣房較久,也建議隨身攜帶保濕噴霧補水,避免因乾燥導致細紋產生。

 

---

 

## ➎ 結語:建立可持續的肌膚防護習慣

 

6 月的臉部保養核心在於建立「保濕+防曬」的雙軌基礎,而非單點補救。即使肌膚當下狀況穩定,也應持續性進行基礎防護,避免日後出現反覆過敏、色斑、老化等問題。唯有結合科學邏輯與日常實踐,才能讓肌膚在夏季中維持清爽、健康、穩定的狀態。

 

如需進一步依照膚質、年齡或性別調整保養策略,也可視需求尋求專業諮詢或定期肌膚檢測。